网站首页 红色遗迹 查看内容

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王二小

bdhswh 2020-12-8 09:20 891人围观 红色遗迹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这首广为流传,感动了几代人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婉转悠扬、如泣如诉,如今已经在中华大地流传了 73 年,至今仍印刻在太行山的记忆中,传唱在老百姓心间。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中期的歌曲,是为数不多的以典型人物为主角的音乐作品,其绵长动人的旋律与歌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记忆。

歌曲中的主人公王二小,是一名少年抗日英雄,为将日寇引入我军包围圈而牺牲。

1929 年出生在涞源县上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的王二小,11 岁便沦为孤儿,不得不外出要饭。后来听说插箭岭南边靠近解放区,他便来到了南马庄地区的狼牙口村。在与抗日军民的接触中,他逐渐懂得了抗日道理,参加了抗日儿童团。狼牙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城,也是涞源通向阜平的交通要道,是日军扫荡的必经之路。王二小经常放着牛在山坡上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抽空还给八路军割草、送军鞋、送信,为抗日做了许多工作。

1942 年 10 月 25 日,日寇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日军用枪打中了王二小,又用刺刀刺向他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

战斗结束时,王二小还活着,几个战士将鲜血直流的二小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但最终因伤势过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不幸牺牲,年仅 13 岁。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

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捷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从 1978 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王二小的故事编入统编小学教材,40 年过去了,小英雄的精神就这样一代代传承。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岚曾对王二小形象的传播过程进行过认真地梳理考证,她说:“当年晋察冀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身影,涌现出一批王二小式少年英雄,一首童谣背后,融合了许多真实的英雄事迹。正是有千千万万个王二小的觉醒和抗争,才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

涞源县于 2007 年修建了王二小纪念馆,陈列着王二小的事迹。东侧山坡上建有王二小墓。这个墓是将 5 里外的王二小原葬墓迁过来的。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人们把叫做“血色石”。

2015 年 8 月 26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入选的 10 首歌曲之一。

来自: 搜狐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