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翰墨书香 查看内容

孙犁:荷花般质朴的文学大家

bdhswh 2022-2-14 13:48 4141人围观 翰墨书香


孙犁是当代中国文学中著名的流派——“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孙犁高中毕业后去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后来他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开始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所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和创作。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小说,引起文艺界注意。他与《小二黑结婚》的作者赵树理、《暴风骤雨》的作者周立波、《创业史》的作者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的文学创作以小说和散文为主,他的小说朴实无华,写战争题材却很少描写复杂的战场,而是更多地揭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展示大自然的可爱,其荷花般质朴的写作风格被誉为“荷花淀派”。每次阅读他的作品,都会体验到一种“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带给人一种艺术的喜悦和快感。对读者来说,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于美的崇尚和追求。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这不仅表现在描述上的诗情画意,构思上的精巧别致,语言上的简洁秀美,更表现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艺术家倾心于美的情致。读了《荷花淀》,就会使人想起古人《爱莲说》中的意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孙犁的散文被称作“写人生”的散文,他的散文作品膺服古典散文“避虚就实”的原则,重“实”而轻“虚”。他认为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不靠“感情”而只凭“理智”即可成文,反映了他重“理”、言“志”的总体倾向;他的散文之精髓在于以“真”“美”,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而平易冲淡,睿智幽默则是孙犁散文在语言表现上的个性风格。《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散文集追忆战争、思念故乡,怀人记事,其人生感悟,深刻而富于哲理,一度“散文大家”的名声盖过他“荷花淀派”创始人的名声。图1是一通孙犁致《新文学史料》总编牛汀的信札,回复的就是赠送散文《无为集》及题字之事:


 

牛汀同志:

接奉华函,甚为感谢!

已托报社寄上《无为集》一册,其他书手下无存。遵嘱题写了几个字,我不会写字,聊作纪念。

我年老多病,近日已很少写作。

时届寒冬,望诸多珍摄为盼。

近安

孙犁

十一月十五日

 

孙犁的散文《无为集》是198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因此可以判断,此札是他1989年后写的,那时的孙犁已是76岁以上高龄的老人。通读此札,思路清晰,格式严谨,字体清秀,笔锋硬朗,颜体书法的形神兼备,且少碑帖的制约,没有师宗的界限,自如挥洒,含蓄内敛又不缺少灵气,散发着文人的气质,洋溢着人文精神,足见孙犁扎实的书法功力。

与许多作家一样,孙犁也会把新出版的作品签赠给友人,图2就是一本孙犁先生的签名本:

 

王炎同志指正

孙犁1982

 


孙犁先生的钢笔签名写在1981年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孙犁文集》的扉页上,朴实无华,一如他的人品,弥足珍贵。

孙犁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除写作外,便是通过《天津日报》文艺副刊培植青年文学作者。他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牛汀在《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一书中这样描述孙犁:“我到天津找过孙犁两次……他住的平房是《天津日报》的房子,很破,没有暖气,家里乱七八糟,看着难受……他活得异常清白、清醒。作协开会他不参加,不参加什么社会活动。晚年写得很好,对人生的回忆、杂感,写的深隽,很有艺术特色……我晚年很佩服的几个作家:丰子恺、沈从文、孙犁、施蛰存、彭燕郊,当然还可以提一些名字。他们默默而存(说到此,老牛纠正是“默默者存”),思考,他的作品会留下去的……晚年的孙犁先生,对人生确实有了彻底的感悟。”

在孙犁致牛汀的信札中我们还可读出孙犁身为文学大家却低调为人的一面:“遵嘱题写了几个字,我不会写字,聊作纪念。”“我年老多病,近日已很少写作。”但年迈的孙犁仍没有丧失如他作品一样特有的人文关怀:“时届寒冬,望诸多珍摄为盼。”情真意切,温暖如春。试问:在被戏称为“文坛如江湖”的今天,像孙犁这样的文学大家还有几人?

 

孙犁(1913— 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36年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工作。1958年出版了《白洋淀纪事》小说与散文合集,此后有《远道集》《无为集》等散文集。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1卷本的《孙犁全集》。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名誉主席。

 

(选自《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记》,李勇、闫巍著,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