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蠡暴动,是一次在白色恐怖下,由共产党人领导和发动的农民武装斗争,在华北大地书写了它辉煌灿烂的篇章。它掀起了一场浩大壮烈的红色风暴,为日后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为中国革命播下了火种。 如今的高蠡暴动纪念馆位于高阳县北辛庄村,占地 10500 平方米。11 月 19 日,《保定文旅》记者走进纪念馆,重温那段记忆,感悟埋藏在历史中的波澜壮阔。 走进北辛庄,重温高蠡暴动北辛庄村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坐落于高阳县城东南。平凡的平原村落,因为高蠡暴动纪念馆的存在,变得不平凡。时光追溯到 1932 年,在这片土地上爆发了高蠡农民武装暴动,先辈们打土豪、分田地、烧地契,革命的火焰映红了天空。 走进高蠡暴动纪念馆,《保定文旅》记者看到,苍松翠柏矗立道路两旁,烈士纪念塔迎门而建,庄严肃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纪念馆内有烈士墓、烈士塔、纪念碑、红军井,还有 300 余件由当地群众捐赠的革命文物陈列其中。这里是省级重点革命纪念地保护单位,也是高阳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一面旗帜。 陵园正中为高蠡暴动殉难烈士纪念塔,塔高 16 米,八棱三层砖木结构。北侧为高蠡暴动纪念碑和 17 烈士墓。大门、纪念塔、纪念碑、烈士墓在一条中轴线上。塔外横壁书“高蠡暴动殉难烈士纪念塔”,内壁有反映暴动经过的系列画卷。记者从底层拾级而上,塔内陈列着暴动中使用过的武器及其它纪念物,底层的纪念碑分别镌刻着烈士芳名和暴动主要组织指挥者宋洛曙、蔡书林的传记。塔外侧墙绘的洁白的鸽子在展翅飞翔,象征着自由与和平。 在纪念塔下闭目凝思,仿佛还能听到八十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呐喊。展牌上的悼念烈士歌依稀在耳边回响:你们为着革命而牺牲,留下了光荣的死 ...... 回溯历史,革命先烈奋勇争先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高阳、蠡县地区,正处在社会大动荡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地主、资本家的盘剥,加上天灾,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2 年 8 月 27 日,高阳、蠡县一带的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属特委的直接领导下,掀起农民武装暴动。队伍从蠡县的宋家庄至高阳县的北辛庄间,途经 20多个村庄,解救贫苦百姓,所到之处劳苦大众纷纷响应和支持。暴动队伍攻占了北辛庄后,经过整编,正式成立了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有 3000 余人,长短枪 120 支,并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府,极大地振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经过激烈战斗,在反动派的镇压下,先后有47 名同志牺牲,至 9 月 4 日,高蠡暴动失败。 山河呜咽,草木含悲。由于敌强我弱,轰轰烈烈的高蠡暴动失败了,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却十分深远,在冀中平原这块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这次暴动,表现出高蠡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至今还被人民广为传颂。作家梁斌所著《红旗谱》对暴动进行了详尽介绍。 立足当下,爱国教育进行时1946 年 2 月,高阳县人民政府在南、北辛庄之间和北辛庄村东分别修建了纪念碑和烈士墓,1957 年经省政府批准在纪念碑的南面又修建了纪念塔,1978 年重新修葺定名为高蠡暴动纪念馆,1981 年将烈士墓迁至纪念塔的北面。 2005 年,纪念馆建平房 10 间,馆外南侧修建停车场一个,并对纪念馆及围墙进行了精心修缮,并邀请著名画家夏连雨绘制了连环画《高蠡暴动》悬挂在纪念馆内,对外免费进行参观。同时,当地政府搜集文物,整合资源,并对展板、壁画重新设计绘制,安装描金框,纪念塔门外的白玉碑文描新,纪念塔内外形象焕然一新。 2012 年,高蠡暴动烈士纪念碑落成,以纪念高蠡暴动 80 周年和对高蠡暴动举旗人宋洛曙等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纪念碑的碑体为精致汉白玉,高 2.8 米,碑文以“永远的纪念”为题,详细记述了高蠡暴动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震惊全国的伟大革命实践。 高蠡暴动纪念馆建馆以来,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保定大力挖掘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高蠡暴动纪念馆倍受重视。据介绍,每逢清明和“八·二七”暴动纪念日,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都会汇聚于此,祭奠英烈,共同缅怀先辈们的英雄事迹。 采访后记: 采访回来的路上,正值夕阳落山,看着沐浴着温暖霞光的北辛庄村一片安逸祥和,让人感慨万千。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风起云涌的那个年代,在茫茫千里的华北大平原上,又有多少赤子男儿为了理想奋斗不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幕幕真实生动的历史华章,描绘了一幅幅永不消失的历史画卷,书写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传奇,树立了一座座顶天立地的历史丰碑。 |